世界水谷研究院

研究动态

世界水谷研究院 书院文化简讯2024年第11期

目录

1. 水韵悠长,文化璀璨:福鼎桐山溪的“水文化”之旅

2. 水文化|你不知道的“护城河”

3. 考亭书院:朱子终老地,哲思越古今

4. 朱清:书院复兴怎样绽放传统文化之美?

5.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发布

6. 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才能让文化育人更生动

7. 河北井陉:多彩民俗点亮美好生活

1. 水韵悠长,文化璀璨:福鼎桐山溪的“水文化”之旅

春日的阳光洒在福鼎大地上,桐山溪如一条绿色的丝带轻盈穿梭。这条发源于浙江泰顺的福鼎母亲河,悠悠流淌了几百上千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生灵,更见证了城市的蜕变与成长。此刻,正值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之际,活动主题“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正是对桐山溪生态治理与保护谱写的生动诠释。


福鼎市深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之道,把桐山溪打造成一条充满魅力的文化带和旅游线。桥头古渡口、桐山八景、“福鼎长歌”巨幅浮雕、鼎文化公园的青铜“鼎”等文化遗产,如同历史的印证,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承载着老桐山人的共同记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构筑了桐山溪独特的“水文化”,成为福鼎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来源:2024-03-22 福鼎市河长办)


2. 水文化|你不知道的“护城河”

护城河是城的重要屏障,也是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都市中依然流淌着它们的身影,这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发展,更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记录下城市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护城河即围绕城墙的河,是所有人工、半人工和天然形成的有军事防护作用的水体,可防止敌人或动物入侵,同时兼顾城市景观,古代的城防体系有城墙就必有护城河,“城”与“濠”作为一对伴生物,掘地成濠、出土筑城,体现了古人就地实现土方平衡的智慧。

中国的护城河多以天然为主、人工挖掘为辅,它们不是一潭死水,有上源亦有流向,河上建有许多闸、坝,以调节水量控制流速。

全国现存最宽的护城河——襄阳护城河,襄阳护城河位于襄城区,长5060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为亚洲最宽护城河,得益于此,襄阳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它和古城墙一起构筑起襄阳古城强大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屹立数千年不倒,魏蜀樊城之战、宋金争夺襄樊之战、元末农民军攻打襄阳之战、抗日战争中襄樊战役等等,各种襄阳战事不下170次,铁打的襄阳也因此名噪天下。(来源:2024-03-21  襄阳水利)


3. 考亭书院:朱子终老地,哲思越古今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麻阳溪畔、玉枕山上,矗立着一处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群。走进这处建筑群,一座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建的考亭书院牌坊映入眼帘。考亭书院初名竹林精舍,是朱子晚年居住、讲学与终老之地。

绍熙五年(1194年),因来学者益众,朱子便对竹林精舍进行扩建,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在朱子逝世44年后,宋理宗为褒扬朱子,诏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并赐考亭书院匾额。此后,考亭书院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朱子毕生都在致力于书院的兴建与修复,他在闽北亲自创办了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沧洲精舍4所书院。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祝熹说,选择在考亭筑舍,一方面是朱子为实现其父生前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因为考亭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秀美景色使人身心俱静,是著书传道的极佳环境。

薪火相传八百余载。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定期举办“考亭论坛”,致力于传承“考亭学派”,弘扬朱子文化。(来源:2024-03-22  新华社)


4. 朱清:书院复兴怎样绽放传统文化之美?

唐宋以来,书院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观念的养成等作出重大贡献。随着中外人员、文化双向交流日渐增多,书院制度也逐渐走向海外,促进中华文明与当地文化结合,助力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中国书院在12世纪末就已传到海外,得以在东亚、东南亚落地创办,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最盛。近年来,书院也在中外交流交往中发挥作用,成为融通古今、中外对话的新标。

中国创造书院,书院走向世界。当下,要深入挖掘书院文化宝贵资源,总结推广书院复兴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发挥书院在世界文明美美与共中的窗口和平台作用。包括定期举办国际性的书院论坛、讲坛,实现中外学者到中国书院授学和会讲的常态化;引导书院复兴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朱子之路”“书院之旅”等游学活动引进来、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影响的书院在海外与在地文化组织、社团共同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进世界文明成果的互鉴共享。(来源:2024-03-22 中国新闻网)

5.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发布

3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们分别是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关强表示,2023年,全国考古工作会召开,系统提出“大考古”工作思路,推动中国考古学拓展大格局、大视野,谋求大发展。

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这些考古新发现,以更加鲜活的笔触生动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是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来源:2024-03-22 光明网)


6. 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才能让文化育人更生动

博物馆正成为公众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承担起更多教育与研究工作。不少高校目前也设立了博物馆,全国备案高校博物馆共有400余家。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如何让集教育、科研和收藏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博物馆更好为公众服务?更好地承担文化育人的功能?这些是学界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数媒时代,技术正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再塑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内涵和外延,不少博物馆还通过打造智慧展馆,利用技术让文化藏品“活”起来;通过虚拟仿真场景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通过算法推荐,量身打造精准展陈内容等,助力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同时,不少博物馆通过建设“复合型”博物馆,赋予文化育人新的内涵。比如,运用新技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丰富的文创产品和博物馆周边,让文物的内在价值得以延伸,让观众从看“藏品”向看“展览”直至感受“文化”。(来源:2024-03-22  文汇报)


7. 河北井陉:多彩民俗点亮美好生活

2月25日,井陉县城人潮涌动,来自全县各村镇的130余支民间表演队各自呈现拿手好戏,井陉拉花、花脸社火、跑驴、旱船、竹马、龙灯、龟驮碑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不少目光——这是井陉县第二十八届民间艺术展演现场,经过多年发展,该活动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民俗大联欢,也是外地游客的文化嘉年华。


井陉聚焦特色民俗,量身打造系列文化节庆品牌赛事,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以地地道道的民俗展演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井陉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建军表示,井陉充分发挥节日品牌资源优势,活态传承民俗文化,大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力量激发乡村活力。

河北井陉自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特色民俗,井陉拉花、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晋剧等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基础上,当地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来源:2024-03-18 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