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谷研究院

研究动态

大运河简讯2024年第9期

目录

1.济宁投16.5亿元建国家步道

2.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站在运河边,回望2500年

3.千里运河,何以载“道”?

4.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南端有何新看点?

5.百里画廊·印象淮阴|讲好运河故事 擦亮城市名片

6.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探讨苏伊士运河扩建计划

7.振兴农业:托克托古尔地区通过运河修复项目加强灌溉

1.济宁投16.5亿元建国家步道

3月1日,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现场调研与经验交流会在济宁召开。会上,相关专家学者介绍了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导则编制情况,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沿大运河8省市、以及济宁、沧州、无锡、杭州等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重点地市代表,围绕大运河建设思路和主要做法进行了经验交流。

记者在会上获悉,2024年,济宁市新梳理储备大运河国家步道项目7个、总投资16.5亿元,计划建设步道长度455公里。

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是指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地区,规划和建设一系列步道,以连接和展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推动全民健身和绿色出行。通过建设步道,可以贯穿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乡村和风景名胜区,促进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方便人们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大运河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济宁依水而生、因港而兴,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南接江淮,北通幽燕”,是著名的运河之都。近年来,济宁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步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济宁将“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纳入济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城市“绿量倍增”和“增花添彩”工程,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为济宁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

截至目前,济宁市中心城区突出滨水亲水,建成城市绿道289公里,形成了沿廖河、沿泗河、环太白湖、环少康湖等4个慢行系统绿线。大运河滨河大道沿线绿化、高品质园林绿化初见成效,多个景观节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坚持“活脉、连园”理念,结合运河文化风貌,加力改造提升滨河公园,以绿道串联衔接周边自然景观,构建滨河慢行体系。2024年,济宁市新梳理储备大运河国家步道项目7个、总投资16.5亿元,计划建设步道长度455公里。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副总师、创新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吕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怎么融合我们现在的新场景、新设施、新生活方式、新商业模式来建设大运河国家步道,要以发展的格局来看待。“要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包括一些产业孵化等进行打造,才能带动城市的发展。”

作为大运河全段上最高点、南旺分水枢纽所在地的济宁,在围绕如何能够更好地输水、灌水方面曾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方面的成就,同时极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济宁将作为全段的示范性样板,要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线,穿线成网,讲好文化故事。本次的现场交流会,为济宁提供了接受指导、深化交流、提升工作的宝贵机会。

记者在会上获悉,下一步济宁将从科学布局步道选线、全力做好项目保障、积极打造济宁样板三个方面发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步道建设。利用现有的城市林荫道、堤顶路、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等道路资源,“一道一方案”,合理确定步道选线、宽度、形式和建设模式。深挖运河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优化活态传承,坚持项目带动,高标准推进步道项目,实现市域内全线贯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国家步道建设深度融合,以步道建设串联起运河沿线遗址遗迹与旅游景点,培育开展户外体验、步道研学、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活动,撬动大运河济宁段的保护传承利用。

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永生在致辞中表示:“让‘千年运河’焕发时代风貌,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济宁市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奋力为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贡献更大济宁力量。”(来源:2024-03-05  山东商报)



2.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 站在运河边,回望2500

鸟瞰我们的国土,会发现一个“人”字,“人”的一撇是长城,一捺就是大运河。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2024年,在大运河即将迎来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沈小玲撰写的新书《运河2500年》,描述了从春秋时期开凿邗沟至今的运河故事,这本以独具个人视角的散文书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运河2500年》写出了运河前世今生、琳琅盛景和运河边的烟火生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苇这样形容这本书。翻开它,映入眼帘的是行走南北的现场感,是穿梭时光的历史意识。

这天,记者在茶馆里与作者沈小玲碰面。桌上的乌龙茶冒着热气,谈笑聊天间,我们一起跟着这位亲切随和的作家,回到跨越千年人间烟火的运河现场。

《运河2500年》的诞生,还要从一部保护条例说起。

“我在飞云江畔出生,工作后住在鳌江畔,现在住到了钱塘江畔,对水有天然的亲近。”沈小玲说着,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近五千字的《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地方性条例。

到杭州工作后,沈小玲便格外关注大运河。2015年,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第二年,在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沈小玲针对当时浙江境内的西湖、江郎山、运河三个世界遗产,提出书面建议《关于浙江省后世遗保护的建议》,并在杭州代表团审议时做了发言。

列席会议的崔巍非常赞赏沈小玲的观点。两个月后,崔巍邀请沈小玲母女去看舞剧《遇见大运河》。剧场里,大运河的一滴水,如故人般,走进了沈小玲心中,她深感震撼,回去后,浓烈的情感在她笔下,化作了一篇散文《遇见大运河》。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想法深深印入沈小玲脑海中,并催生出新的想法,“我想为运河做点事。”2020年,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沈小玲提出了《关于制定〈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议案》。

之后,作为立法小组成员,沈小玲全程参与了对大运河的调研论证、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再次被大运河的点滴震惊。”沈小玲向记者回忆:和大多数人一样,本以为运河水是“平”的,但在山东有“翻山越岭”的运河,31座船闸让漕船在会通河上越过山丘;本以为大坝都是土石结构,但在河北有糯米和蛋清筑造的“糯米坝”……

沈小玲更深切地感受到,运河带来的繁荣、发展、统一、交流、稳定……她开始频繁参与大运河有关的各种活动;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她的发言总是不自觉地讲到大运河的故事。许多人建议她:“你有那么多故事,不如写下来,写一本大运河的书。”

“既然如此,我想写一本有别于其他运河书籍的书。”沈小玲告诉记者。在计划时,她就为《运河2500年》确定了几个写作目标:立意尽可能高远,有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故事力求较生动,大气与细腻共存;真实书写运河,写出自己的感情来。(来源:2024-03-01  浙江日报)

3.千里运河,何以载

2月29日至3月1日,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现场调研与经验交流会在济宁召开。围绕一条步道的建设,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沿大运河8省市代表齐聚运河之都,现场调研、交流经验。如此“兴师动众”,让人不禁发问:这条步道承载着什么?会议为什么在济宁开?

大运河国家步道是以大运河古今河道水网系统为依托,通过新建或对既有道路步道化改造形成的可用于步行或骑行、以展现大运河世界遗产以及沿线自然与人文资源特征为主导功能的国家步道网络。京杭大运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国家步道建设则是提升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水平的生动实践。

大运河国家步道首先是一条文化步道。“国家步道系统不同于人们普通认知的绿道、风景道、健身道,它是代表国家形象特征的步道系统。”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副总师、创新发展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吕宁认为,要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大运河国家步道,它承载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的使命。

文以载“道”,“道”亦弘文。唯有历史文化之厚重,才能支撑起一条延伸数千里、纵贯国家南北8省市步道的内涵。国家步道无疑将是承载和弘扬运河沿线文化的一个新基建,也将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一条新纽带。

文化角度,也最能拉近大运河国家步道与济宁的关系。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既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又占据京杭大运河枢纽位置,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交相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大运河国家步道之于济宁,犹如一条串珠的线,济宁之于大运河国家步道,则如一颗链上的钻。

大运河国家步道还是一条旅游步道。“假以时日,一旦建成,我们可以骑行从北京出发,沿大运河一路到杭州,可以在运河之都济宁长作停留,感受南旺分水枢纽的独特魅力,慨叹北五湖到南四湖的沧桑变迁,纵览景色宜人的微山湖湿地,还可以体验民俗风情、品尝特色小吃……” 会议间隙,与运河结缘近20年的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奚雪松纵情展望,令人神往。

旅游“卷潮”此起彼伏,唯有文化牌才历久弥新、底蕴深厚。近年来,“母子骑行丈量京杭大运河”“ 两小伙划船从杭州沿运河去北京未果”等类似新闻常见诸网端,从一个侧面展露出大运河国家步道对于普通群众的“旅游引力”。一条大运河国家步道串联起数千里历史人文、自然风貌,无疑也将开辟出一条纵贯南北的旅游廊道。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济宁将以步道建设串联起运河沿线遗址遗迹与旅游景点,培育开展户外体验、步道研学、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活动,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国家步道建设深度融合。

小步道大格局。不难想到,大运河国家步道除了文化旅游,还会与沿线各地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孵化等有机融合,成为一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步道”。

大运河国家步道也是一条健身步道。记者从会上得知,当前,国家层面正在制定“三横四纵”的国家步道的体系网,作为第一条落地的国家步道系统,大运河国家步道将国家遗产和国家步道两个国家级的项目双璧合一,意义重大。这也注定了大运河国家步道是一条兼顾多面、承载多元的复合型的步道。(来源:2024-03-04  大众日报)

4.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南端有何新看点?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这一特殊年份里,大运河南端将以怎样的新变化、新看点回应民众期待?目前,浙江省、杭州市及该市区(县、市)两会均已结束,各级各地的开年新部署,也“预告”着大运河(杭州段)新一年的新气象。纵观一份份“作战图”,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之一,是大运河的文化辨识度将更高。

去年,杭州亚运会的举办,让大运河(杭州段)成为各国(地区)友人了解中国运河文化的一扇窗。此外,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大运河国际文化论坛的举行,以及成立浙江首个大运河文化带管理办公室等地方实践探索,进一步助力了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为持续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杭州正努力推动大运河文化辨识度的进一步提升。在今年浙江官方提出持续推动大运河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建设,高水平开发“诗路文化·三江两岸”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和城市漫步体验线路等。

具体到区(县、市)级层面,一系列动作部署更让人对大运河更具“文化味”充满期待。例如杭州拱墅区提出,今年,在办好大运河国际文化论坛、大运河诗歌节等主题活动,打响CityWalk城市漫步品牌的基础上,其将做强如梦上塘、杭州X秀等演艺IP,举办演艺演出2万场次以上;启动古运路“大运美街”、胜利河美食街改造提升,开通环大运河周末双层公交巴士;推动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大兜路、祥符桥老街等运河街区一体化;开放大运河杭钢公园,构筑世界级工业文化新地标等。

看点之二,是运河沿线的产业活力将更足。

今年春节假期刚结束,短剧《爱在且听风吟时》就在杭州临平区的超山风景名胜区开机拍摄。去年四季度,竞逐微短剧风口的临平打造了“临影厂”拍摄基地,其启用三个月已承接60余家剧组进场拍摄。基地负责人任博翔介绍,“春节复工后,来到‘临影厂’拍摄的剧组没有断过。”

大运河的生机活力在于文化,亦在于产业。除微短剧所代表的文旅产业外,杭州运河沿线产业发展也呈现着越来越多“数智味”。如临平区打造了算力小镇,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生物计算等高端业态,已招引核心项目54个,集聚孵化载体7个,累计集聚企业1400余家。

今年,杭州运河沿线的产业故事依旧看点十足:大运河(杭州段)北部的临平提出将积极培育未来医疗、算力、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中部的拱墅明确将做强运河财富小镇等金融平台,加速集聚各类专业金融服务机构、建强运河(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园等;南部的上城区今年将启动总部经济“双百工程”,重点引育全国总部、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上市公司与拟上市公司总部。

看点之三,是沿线民众生活幸福感有望更强。

今年,杭州提出将突出共同富裕,全力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从该市各地的工作部署看,不少与百姓衣食住行娱密切相关的改变,都将出现运河边。

在消费培育上,拱墅将在其大运河商圈着力培育运河夜游、工业旅游、美食烟火、市井宋韵沉浸式、互动式业态。在精神富裕中,该区还将打造运河南博物馆群落,加快形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在城乡共富中,临平今年将完成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深化大运河文化带和美共富廊道建设,振兴美丽乡村。在文旅融合中,余杭区今年将努力引进全国大运河龙舟邀请赛等活动。(来源:2024-02-27  中国新闻网)

5.百里画廊·印象淮阴|讲好运河故事 擦亮城市名片

三千里运河,两千年淮阴。淮阴因淮河而名、因运河而兴,千年运河贯通南北、穿越古今,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滋养了淮阴独特的运河风情。近年来,淮阴抢抓长江、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及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机遇,深挖运河文化、创新宣传载体、讲好运河故事,不断擦亮“百里画廊·印象淮阴”城市新名片。

深入挖掘淮阴运河非遗文化遗产,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以传统民俗文化为载体,汇集运河特色餐饮、民宿、游艺等,打造民俗博物馆、千金台楚汉文化陈列馆、官巷民宿休闲旅游区等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地,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守住历史文化的脉络。推进马灯舞、马头汤羊肉、淮海琴书等与运河紧密相连的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品牌化打造,鼓励非遗项目进校园、进景区,推动非遗与教学、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影响力。以省级非遗项目“淮海琴书”的表现形式,创作了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曲艺作品1个,篆刻作品2套,推进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准确把握淮阴运河文化精神特质,实施运河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精品、美术作品等创作工程,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湖儿女》、广播剧《河水清清》等一批运河主题文艺精品。

构建宣传矩阵,紧扣百里画廊发展目标,在“报台网微”开设“百里画廊·印象淮阴”运河系列专栏,开展百里画廊项目建设、名胜古迹介绍等全媒体宣传推介行动,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专栏重点推出了重点栏目、精品报道,突出招商引资、项目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专题,推动运河文化深入千家万户,通过多视角、多维度展示百里画廊建设成效,营造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舆论推介氛围,以彰显运河文化底蕴、提升项目建设质效、描绘画廊运河盛景,形成“千年运河赏美景、百里画廊看淮阴”的强劲态势。2023年,央广网等媒体用稿18篇,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交汇点等媒体用稿15篇,淮安宣传、淮安日报、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公众号等媒体用稿27篇,幸福淮阴、淮阴报等媒体用稿80篇,累计推送稿件、短视频近百篇,浏览量、播放量超千万人次,不断提升大运河淮阴段的知名度、美誉度。

创作一本“百里画廊·印象淮阴”运河故事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大运河承载的千年淮阴故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古淮阴、古运河的故事,尽揽“烟雨长淮,梦里水乡”的淮上画卷,访名胜、览古迹、游长河、听淮音,吸引人们感受淮阴、挚爱淮阴。举办一场“百里画廊·印象淮阴”运河摄影展,2023年9月27日举办并进行巡展,用镜头记录淮阴运河风光,用摄影方式展示淮阴运河文化,观展人数超十万人次。制作一套“百里画廊·印象淮阴”运河故事影像集,用心培养年轻工作人员成立讲解队伍,让其担当主讲、串联的任务,出镜摄制六集《百里画廊·印象淮阴 沿着运河看淮阴》系列短视频,并登上人民日报、央广网、学习强国、交汇点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平台,播放点赞量超千万次,其中《古诗词里的淮阴》登上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实现淮阴区“0”的突破。(来源:2024-03-03  澎湃新闻)

6.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探讨苏伊士运河扩建计划

路透社强调,埃及正在积极探索苏伊士运河的进一步扩建,以最终确定第二条运河,旨在提高航运能力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阻碍交通的干扰。

潜在的新扩建将建立在将第二条运河延长10公里并增加运河部分宽度和深度的持续努力的基础上。2021年3月,大型集装箱船“长赐号”在运河狭窄区域搁浅,导致交通中断六天,这些举措变得更加紧迫。

苏伊士运河对于埃及有限的外汇储备至关重要,该运河在2015年进行了 82 亿美元的扩建,拥有35公里的平行水道,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尽管预计会有所增长,但在截至 2023年6月的财年中,运河收入仍达到创纪录的94亿美元,但随后由于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在今年年初下降了至少40%。(来源:2024-03-05  Safety4sea)

7.振兴农业:托克托古尔地区通过运河修复项目加强灌溉

贾拉拉巴德地区(Jalal-Abad)的托克托古尔(Toktogul)水管理部门负责人阿尔曼贝特·奥罗兹巴耶夫(Almambet Orozbaev)宣布,通过更换M-1运河中损坏的托盘,该地区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努力已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该倡议旨在解决已有52年历史的灌溉系统所带来的挑战,该系统已遭受磨损,导致大量水损失。

M-1运河全长18公里,一直是该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支持约400公顷的农田。主要种植多年生作物和玉米的当地农民因运河状况恶化而面临挑战。由于托盘出现裂缝和孔洞,田地供水的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目前的修复项目包括更换覆盖约1公里运河的78个托盘,是过去两年为振兴这一重要基础设施所做努力的延续。

奥罗兹巴耶夫强调,修复工作是加强该地区灌溉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除了修复运河托盘外,水管理部门还对水渠进行机械清理。此外,该地区的供水基础设施(包括8个泵站和22个机组)将进一步改善,并计划更换泵和泵站发动机。这些措施共同旨在确保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体现了改善当地农民生计和该地区整体生产力的承诺。(来源:2024-03-05  The People’s Network)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