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谷研究院

研究动态

水-能源-粮食简讯-2024年第6期

目录

1.中国2024年非常规水利用量力争超180亿立方米

2.全球1/3次盆地将严重缺乏清洁水源

3.日本计划利用废木材生产乙醇

4.全球核能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5.利用废旧电池 可将二氧化碳转换为甲酸

6.全国粮食主产区收购秋粮近1.5亿吨

7.研究推荐:撤县设区对区域粮食生产的外溢效应分析


1.中国2024年非常规水利用量力争超180亿立方米

水利部近日发布2024年水利系统节约用水工作要点,力争非常规水年利用量超过180亿立方米,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4%以上。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开展非常规水利用提升行动。强化非常规水配置管理和利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重点城市再生水利用行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是常规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开发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可增加水源供给、减少污水排放、提高用水效率,对缓解全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作用。根据2024年水利系统节约用水工作要点,严格总量强度双控管理,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2024年预期目标是: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一步提升。(来源:2024.2.19 新华网)



2.全球1/3次盆地将严重缺乏清洁水源

一项最新建模研究显示,到2050年,预计全世界1/3的次盆地将严重缺乏清洁水源,或使受影响人数增加30亿。欧洲中部、北美和非洲的许多次盆地由于氮污染水平很高,预计会成为水资源短缺的热点地区。研究人员强调,在未来水管理政策中,亟须解决水质量问题。相关论文发表于近期《自然·通讯》杂志。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等机构此次分析了全球河流盆地,发现在考虑水质的情况下,氮污染会使出现缺水情况的河流盆地系统数量显著增加。他们发现,将来的全球氮污染或导致缺水的次盆地数量达到现在的3倍。已有2517个次盆地的水源被认为出现缺水且水质不达标,而2010年只有984个次盆地存在缺水。团队预计到2050年,将有3061个次盆地面临水量不足、水质不佳的风险,会使受影响的人数增加30亿。研究团队强调,决策者在对今后水资源的评估中一定要考虑水质。虽然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目标,属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包含了清洁饮水,但与SDG 2(“零饥饿”目标)有关的许多围绕农业的污染控制措施,也可能对水污染和这些水源保护有协同作用。(来源:2024.2.19 新华网)

3.日本计划利用废木材生产乙醇

乙醇是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原料之一。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日本的一些公司正研究利用木材废料生产乙醇并计划自2027年开始量产。可持续航空燃料有利于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与传统由石油制成的航空燃料相比,可持续航空燃料可使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七至九成。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计划,到2030年,在日本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航空燃料中,可持续航空燃料所占比例将达到10%。目前与美欧相比,日本在构建可持续航空燃料供应链方面进展迟缓,在供应量方面也存在难题。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一些公司计划有效利用废木材回收技术,完善国内供应机制。“日本联合公司”计划为其负责废弃物回收的子公司安装生产乙醇所需的糖化、发酵和蒸馏设备等来开展此项工作。按照该公司计划,到2027年,其利用建筑木材废料生产乙醇的年产量达到2000万升,产品将提供给制造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商家。据报道,使用建筑木材废料批量生产乙醇的情况较为少见。与以植物为原料生产乙醇相比,以废木材为原料制造的乙醇生产成本更高。但如果今后供应量扩大,竞争力或将有所提高。(来源:2024.2.25 新华网)

4.全球核能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据路透社报道,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称,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将创历史新高。全球正在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核能等低排放能源将成为未来3年全球新增电力需求的重要解决方案。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动力堆信息系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全球运行中的核电反应堆为413座,核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约为10%,占全球清洁能源发电量的1/3左右。亚洲核电装机容量呈现持续增长,成为全球核能发电发展的生力军。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亚洲核能发电量增长10%,达10年来最高水平。自2005年以来,亚洲总共有70座反应堆并入电网,运行容量达63.6吉瓦。核能发电在欧洲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欧盟统计局2022年数据显示,欧盟13个成员国运行着103座核电站,核能发电量约占欧盟总发电量的25%。美洲在核能发电领域发展步伐加快。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新版《直至2050年能源、电力和核电预测》报告显示,2021年北美地区核电装机容量和总发电量为1.09亿千瓦和8580亿千瓦时,核能发电量在北美地区电力结构中的占比约为18%。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彤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能源问题与减碳行动都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焦点议题。在双重挑战下,公众对核能发电的认识更加全面,成为推动核能发电项目落地的有利条件。多个国家宣布将核能发电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彰显。(来源:2024.2.27 人民网)

5.利用废旧电池 可将二氧化碳转换为甲酸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姚涛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夏宝玉团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王子运合作,综合利用多种同步辐射原位技术,在质子交换膜二氧化碳转换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开发各种碳中和技术,对于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质子交换膜技术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可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并可以大电流、长时间稳定工作,是较有前景的实现工业化碳转换的方式之一。利用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的多种先进表征技术研究催化剂在服役状态下的结构演变和反应机理,对于开发酸稳定的碳转换催化剂和膜电极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人员使用废旧铅酸电池制备出了再生铅催化剂,并利用再生铅催化剂在宽pH范围内取得了较高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活性。这种方法在2.2伏特电压下、连续工作5200小时的条件下产生甲酸的法拉第效率超过93%,电流密度达到600毫安/平方厘米。姚涛表示,这项研究成果可利用回收的废旧电池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甲酸,对碳中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来源:2024.2.20 新华网)

6.全国粮食主产区收购秋粮近1.5亿吨

截至目前,全国粮食主产区收购秋粮近1.5亿吨,进度已过七成半,南方秋粮旺季收购基本结束,东北、华北开始集中上量。记者27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截至2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近1.5亿吨,进度已过七成半。其中,中晚籼稻旺季收购已于1月底结束,累计收购超2700万吨;粳稻旺季收购即将于2月底结束,目前累计收购超3100万吨;大豆、玉米旺季收购分别将持续到3月底和4月底,目前分别累计收购超250万吨、8700万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对记者说,目前南方省份秋粮旺季收购基本结束,东北、华北地区集中上量。春节后,农民售粮需求增加,收购进度加快。国家粮食和储备局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收购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涉粮央企、地方骨干企业积极入市,加大收购力度;中储粮增加收储库点,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收购流程、增加人员力量,进一步提高收储入库能力;相关地方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民顺畅售粮。(来源:2024.2.27 新华网)

7.研究推荐:撤县设区对区域粮食生产的外溢效应分析

系统考察撤县设区对区域粮食生产的外溢效应,有助于从全局层面把握撤县设区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协同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2004-2020年全国1797个县级单位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等估计方法,探究了撤县设区对区域粮食生产的外溢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撤县设区会对周边未发生撤县设区建制变更县的粮食生产造成外溢的负向冲击,且该外溢效应在空间上表现出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的特征。外溢效应综合反映到地级市层面同样表现出撤县设区对粮食生产的削弱作用。在作用机制上,撤县设区主要通过影响周边县耕地用途非农化、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农地非农化机制,以及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本地就业结构改变的劳动力非农化机制,对粮食生产造成外溢的负向冲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