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谷研究院

研究动态

世界水谷研究院 书院文化简讯2024年第6期

目录

1. 黄河水文化之河南

2. 庄浪水洛城:一个人,一座城,一段千秋凛冽的青史

3. 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里的年:上元之日的“雅集”

4. 千年学府探文明·走读湖湘书院|振衣长啸立鳌头

5. 福建抚市走古事: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6. 龙舞千年——广西宾阳县炮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7. 古建文脉|跨山越海 传承新生


1. 黄河水文化之河南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是河南丰富黄河文化遗产的生动写照。黄河河南段,西起灵宝,东至台前,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安阳、开封、濮阳9市(区),经历了山川峡谷、低山丘陵、平原三种不同形态的地形。河南沿黄地区是华夏文明诞生及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核心区域,承担着延续中华文明、推动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


黄河是自然之河,也是文化之河。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地理中心,汇聚了丰富的黄河文明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孕育了黄河文明的内容精髓和思想精华。

河南沿黄地区孕育了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等宝贵的文化财富;拥有规模最为宏大的黄河历史文化遗址群,仅沿黄地区就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11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15处纳入国家规划的大遗址;甲骨文、少林、太极、嵩山、龙门石窟等世界级文化名片遍布河南各地。黄河流域的华夏先民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劳作生息,创造出了灿烂夺目的黄河文化。(来源:2024-02-25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2. 庄浪水洛城:一个人,一座城,一段千秋凛冽的青史

水洛城地处六盘山西麓的关山脚下,即今天的庄浪县城所在地。发源于关山向西流淌着的南北洛河,孕育了水洛川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南北洛河相交之处便形成了水洛川文化的中心——水洛城。

900多年前,北宋仁宗庆历之际,宋朝和西夏大规模交战,水洛地处边境地区,又是渭州与秦州的联络点,战略地位较为重要。但在是否应该建城于水洛这一问题上,庆历四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争论,史称“争水洛城事”。而事件中的主人公刘沪,一位级别并不太高的边将,因修建水洛城留名青史……


现在的紫荆山下有山路直达山顶,七拐八弯后,便看到鲜亮的水洛镇出现在山脚之下的平川之上,这鲜亮来自纤尘不染的蓝天,来自紫荆山上苍翠的松柏和飞檐流丹的仿古建筑,更来自城区拔节而起的高楼和人们脸上自信和纯朴的笑容。(来源:2024-02-21 奔流新闻)

3. 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里的年:上元之日的“雅集”

从壬寅年始,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就推出由博物馆创意策划人、忻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宁志刚先生创意策划推出的“云际青山”读书山房上元雅集活动,壬寅、癸卯“读书山房”上元雅集在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成功举办,不仅成为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的第一文化品牌,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甲辰正月十五日,“‘云际青山’读书山房甲辰上元雅集”在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如期举办,今年的雅集以纪念元杂剧家代表人物白朴为主题。

随着壬寅、癸卯上元雅集的成功举办,“读书山房甲辰上元雅集”所承载的主旨和文化责任也更加明确,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创意策划人、也是“读书山房甲辰上元雅集”策划人、忻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宁志刚在致辞中指出,雅集的特定内涵是指读书山房作为秀容书院的传统设置与忻州历代前贤所承载的独特文化价值与文化意蕴。他特别提出“守望文脉,致敬前贤。分享传统,推崇学术”这十六个字将作为读书山房上元雅集秉承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来源:2024-02-25 忻州网)

4. 千年学府探文明·走读湖湘书院|振衣长啸立鳌头

鳌山书院建于武冈古城内。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由文昌宫拓为书院,因濒临的渠水中有名为鳌山的嶙峋石山而得名。后屡迁屡建屡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更名为武冈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更名为武冈县立中学。再经几度变更,1953年更名为武冈县第一中学,2015年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武冈实验中学。

鳌山书院虽屡迁屡建屡修,但办学初衷不改,而教规、学规又因时而变,教学内容也与时俱进。从鳌山书院到武冈县立中学,这所学府的优秀学子,自19世纪末期开始井喷。

鳌山书院原校址,只在渠水边留下了一块两尺见方、高不足一尺的三棱体石头,供人膜拜。但书院的精魂仍在。新中国成立后,武冈一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武冈实验中学更是人才辈出,各行各业都有她的学子,“振衣长啸立鳌头”。(来源:2024-02-23  湖南日报)

5. 福建抚市走古事: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十六,仿佛时光倒流,重回那风华绝代的年代。这里,盛大的“走古事”活动如火如荼,汇聚了四面八方、数以万计的游客与乡亲,共襄盛举,欢庆元宵。


2月24日(正月十五)当天,从白天到黑夜,上百座装扮精美的古事棚,仿佛是一幅幅活动的历史画卷。“魁星点斗”“桃园三结义”“四进士”“五虎将”“六国封相”……这些传统的故事与人物,在当地村民的巧手之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风采。

“惟妙惟肖,十分精彩,古人的智慧和才华让我非常惊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了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的瑰丽和传承让我深感敬意!”游客王国柱惊叹道。

抚市“走古事”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由当地六大村的群众自发组织,他们用车载、轿抬的方式,将那些传说中的故事、戏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节,一一呈现于众人眼前。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展现,更是乡亲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来源:2024-02-25 中国新闻网)

6. 龙舞千年——广西宾阳县炮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宾阳县被誉为“中国炮龙之乡”。宾阳炮龙节是当地汉、壮民族文化融合的民间节庆,至今已有千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炮龙的材料主要是竹片和纸张。龙头和龙尾由竹篾扎制,用砂纸装裱。龙身由麻绳串联,以龙布装饰。短的龙身有7节,长的有11节,全长30米至40米不等。


目前,宾阳县有炮龙扎制艺人近20人。扎制炮龙是一个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手工活,仅龙头就有1000多个捆绑点,一条炮龙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半个月才能完成扎制。代代师传,薪火不断,炮龙已是宾阳县一张“舞动”国内外的文化名片。(来源:2024-02-23 新华网)

7. 古建文脉|跨山越海 传承新生

漫步各式园林之间、领略特色文化风情,春节假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骆岗公园迎来超过54万名游客,其中以徽派古建为特色的黄山园成为热门打卡点之一。

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各地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乡村振兴的进程不断加快,古老的徽派建筑技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营造出一个新兴产业。


“古建筑文化是有生命的文化,发挥徽派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发展古建筑产业,可以让徽州文化更好地弘扬发展。”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章继平说。

如今,在徽派古建的故乡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蓬勃发展,全市200多家古建企业跨山越海,为古建筑的传承新生注入新动能。(来源:2024-02-23 新华社)


分享到